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青阳县不断强化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站)建设,以文明实践阵地为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进基层的有效载体,聚力做活文明实践“三力”文章,紧扣理论传播“谁来讲、在哪讲、持续讲”关键环节,以小切口讲大道理,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
一、强化“主力军”,壮大理论传播实力
建强宣传宣讲队伍是关键,青阳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好用好管好三类宣讲队伍。
一是领导干部“当主讲”,致力率先开讲。坚持“干部教、教干部”理念,以县领导、县直部门“一把手”为主体组建县委宣讲团,各乡镇以党政领导为成员组建乡镇党委宣讲团,各村(社区)以党组织书记为主要宣讲员,整体形成“三级书记”党委宣讲队伍。按照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要求,宣讲员们深入各文明实践所(站)、学校、企业、园区等,以集中宣讲、座谈交流、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主题宣讲,形成领导干部带头领学、率先开讲良好宣讲氛围。截至目前,“三级书记”党委宣讲队伍共开展专题宣传宣讲140余场次,受益党员群众8300余人。
二是理论讲师“专题讲”,致力示范辅导。坚持专家示范、讲师打样,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分中心理论讲师为主体的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开展示范宣讲,在宣讲中为各基层宣讲员提供宣讲范本。专家讲师的每一场宣讲既是专题宣讲,又是专题辅导,通过“专职 业余”、“专业 草根”、“主讲 受众”的宣讲式辅导,在潜移默化中为基层培育互融、互补、互动的理论宣讲队伍。
三是基层队伍“特色讲”,致力遍地开花。坚持“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针对基层不同受众群众,重点打造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巾帼志愿者、“五老”人员、青少年群体等为主体的宣讲队伍;同时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极吸纳宣讲骨干、参战老兵、老党员、乡贤名嘴等加入本地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建成“1 n”县乡互补式基层特色宣讲队伍。宣讲员用乡音传党音、土语讲政策,打破区域限制、灵活设定场景,让理论宣讲进入“365”模式,打通基层大众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杜村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骨干创新开设“党群屋场夜话”,将理论课堂搬到百姓庭院,通过征求民意,由村民“点单”到村里“下单”来决定“夜话”宣讲内容,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分享交流中实现传播。新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邀请参战老兵“化身”宣讲员,创新推出“参战老兵讲故事”宣讲形式,通过老兵现场追忆“烽火故事”,让青少年在聆听中感受到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情景交融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二、强化“主阵地”,夯实理论传播动力
稳定的载体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大众化传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青阳县不断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阵地”属性,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渗透力。
一是深耕“宣讲高地”,让理论传播“成体系”。青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建有“1 9 12 117 n”阵地体系。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坚持每月开展集中式、分众化理论宣讲1场次,保证了理论宣讲在基层的覆盖率。通过“活动 理论”的宣传宣讲形式,把讲理论和讲政策、讲道理和讲故事、讲“国之大者”和讲群众利益关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平台。2023年10月以来,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1600余场次,让基层理论传播聚人气、冒热气、接地气。
二是筑牢“青年阵地”,让理论传播“可持续”。 青年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实践的关键群体,青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分中心系统构建了“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为主体的理论传播思政课体系,2023年以来开展开学“第一课”、红领巾“微宣讲”、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160余场次,覆盖学生12800余人次。青阳团县委从全县选拔出35名优秀青年组建“青年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宣讲50余场次,充分发挥“青骑兵”作用,让更多的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青阳县妇联吸纳不同行业的优秀女性代表加入巾帼宣讲团,在机关单位、园区企业、妇女之家、田间地头、美丽庭院等,巾帼宣讲员结合自身工作、自身经历、身边典型,就地就近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为青年女性讲述她们在各自领域实干担当、砥砺前行、实现梦想、奉献爱心的故事,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美好生活中的实践有机结合。
三是拓展“实践基地”,让理论传播“接地气”。 大力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在村民广场、小区公园、公共文化设施、教育基地等拓展延伸设立文明实践基地(点),以“百姓大舞台”、夕阳红剧团、“小院宣讲”、“非遗传习”等形式传播新思想、阐释新政策,把理论传播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蓉城镇龙子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社区广场建立“百姓大舞台”文明实践点,邀请民间群众性文艺演出团体,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实现“自己演、演自己,免费演、共参与”,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目前已成功举办60余期演出活动,3200余名群众参与登台演出。朱备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本土“非遗”项目为依托设立“非遗传习”教学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青阳农民画”教学、非遗漆扇制作等,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强化“新形式”,永葆理论传播活力
开展基层理论宣传宣讲,根本目的在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青阳县积极探索“理论 ”宣传宣讲工作模式,让群众在感同身受中见思想、在关心关爱中见精神。
一是“理论 文艺”,传播党的“好声音”。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文艺搭台、戏说理论”的宣讲模式,结合“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三下乡”、“我们的节日”、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借助青阳腔演出、非遗展演、民俗活动等文艺形式,将理论融入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传播。青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分中心将全国道德模范罗腊英的事迹编排成青阳腔小戏《凤出青阳》,生活化展现了其火海救人的英雄壮举,用戏曲的形式阐述了见义勇为的无私奉献精神。庙前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一批退休的文艺爱好者成立夕阳红剧团,吸纳周边群众加入进来,编排了一系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传统戏曲和现代小品,推出“周末有约”服务项目,通过生动的舞台表演,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普及了法律法规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理论 服务”,宣传群众“零距离”。从增进群众感情出发,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将理论宣传与“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合推进,在增强群众获得感中宣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在今年学雷锋纪念日期间,青阳县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站)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文明集市”、“文明实践·助学育人”等形式多样服务310余场次,受益群众1.3万人次,现场提供专家义诊、便民理发、家电修理、政策宣传等多元化的免费服务项目,从“小切口”服务群众最现实关切。蓉城镇、乔木乡等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盘活闲置场所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开办了16家“爸妈食堂”,为本地65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及失能或半失能人群免费提供中餐和晚餐,在用餐前设置了“餐前小讲堂”环节,为用餐的老人讲国家大事、政策理论、青阳变化、健康常识等,让老人们在温暖关怀中感受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
三是“理论 生活”,宣传沾着“泥土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将入乡随俗的“闲聊唠嗑”与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有机结合,“空中课堂”、“指尖宣讲”、“理论随声听”等创新形式轮番上阵,“板凳课堂”“田园课堂”“凉亭微宣讲”等微活动层出不穷,村民关切的农事有“科技特派员”、土专家、农技专干等轮流“坐镇”,讲“百姓话”、聊“百姓事”,把理论课堂建在群众生产生活现场,用活场景体验。针对村民居住分散,日常忙于农活无固定学习时间问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利用1100余个“村村响”大喇叭广播,拓展理论学习“空中课堂”,每天固定时间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田间地头。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农村孩子暑期课外知识、活动单一”等问题,青阳县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开办“备蕾学堂”、公益课堂、“春风童行”等21个青少年公益暑期托管班,让360余名农村普通家庭孩子在家门口过上“夏令营”,让群众对党的科学理论有了更强的认同感。(王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