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是芜湖最大的市情,水患是芜湖最大的隐患。”这句话在芜湖人的耳畔经久不衰。芜湖地处长江三角洲,长江穿城而过,水网交错,历史上芜湖大禹治水中的“导中江”故事,就发生在芜湖附近。白马街道新大垾村的桂定好老人说“从记事起,大汛小汛,几乎每年都要防汛”,在一次次的抗洪斗争中,芜湖积累了太多抗洪记忆。
2020年洪水再次袭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号召下,弋江区各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们行动起来,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们言传身教,带领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们冲锋在前,圩堤段上,十里江湾畔,抗洪精神薪火相传。
在白马街道和火龙街道,村里的年轻团员志愿者在防汛抗洪经验丰富的党员同志的带领下,在堤防背水坡责任段用手或用铁锹拨开杂草树木等障碍物查看圩堤是否有险情;用脚去感受水温、去感受圩堤表层软硬程度......圩堤段上,党员、团员志愿者、村干部们一字排开,手持铁锹,走遍每一处,“排雷式”巡圩查险,党团携手共抗洪灾!
火龙街道四联社区的陶剑,不顾腰间盘突出的疼痛,依然积极加入到防汛志愿服务队中来,巡堤查险、跑水牌、搭建临时棚、运送必要物资,他的父亲陶宗友是四联防汛应急连队员,父子防汛齐上阵,成为圩堤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祖孙三代齐上阵,凝心聚力战“汛”情。爷爷杨家木,是一个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爸爸杨有林,是一位党龄10年的普通党员,儿子杨政,是一名在读的大一学生,也是一名共青团员,刚刚放暑假从学校回来。一大早,祖孙三代,便来到了新义村防汛值班点上,开始了一天的防汛之战。祖孙三人拿起铁锹,来到观台,拨开草丛、移开障碍、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对防汛险情开始了拉网式排查。“要用手翻开土块、用脚踩试探土基,堤面堤坡有无崩挫裂纹、漏洞流水等现象,听有无流水声或岸滩崩塌落水声,来判断有无漏洞,是否滑坡、管涌等。”爷爷杨家木正用自己丰富的防汛经验言传身教,教导着儿子和孙子,边说着,边记录下了刚刚的巡查情况。全长2.58公里的圩堤,留下了祖孙三人矫健有力的步伐。
叔侄再上阵,全家合力护家园。刚刚带着儿子、跟着父亲参加完防汛值班的杨有林这次又带来了他同样大学在读的侄子杨寅。夜幕中,叔侄俩扛着铁锹、沿着圩堤、一遍遍巡、一次次查,还不时来到斗门,走进排灌站,时刻关注水位变化,写好巡查记录。“巡堤查险要坚持手到、脚到、眼到、耳到、工具到,配合着来,才能称为合格的巡堤,遇到有险情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杨有林正将父亲杨家木教导的巡堤方法继续言传身教给侄子。冲锋在前,闻“汛”而动,杨有林一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卫家园的初心,为村民筑起一道防汛抗洪“安全堤”。
在青弋江防汛沿线干堤上,也有着这样一对巡堤父子兵,共同坚守在荆山河与青弋江交汇的水道。父亲王会涛今年59岁,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参加过多次防汛,经验丰富。儿子王澎作为马塘街道洪桥社区的一名防汛突击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一直坚守在大堤上进行巡堤查险等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我们父子碰面时间很短,我们抓紧一切时间谈论水情,相互提醒巡堤安全,交流工作经验。”王澎说,“人在堤上,大家就是战友了,大家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确保堤防平安。”
党团携手、党群同心、干群同向、奋战在防汛一线,用使命与担当携手共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防洪堤”,是实践党员初心的表现,也是团员争做新时代新青年的充分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