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9月25日上午8时许,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百神庙镇郑圩村便民服务大厅内,来自该村官塘村民组的李永娟将刻有上述赞誉内容的锦旗赠送给了村两委成员。“如果没有你们的积极协调化解,我和邻户的土地‘恩怨’恐怕这辈子都难以解决。”李永娟笑着向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汤德友答谢道!
近年来,舒城县百神庙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组织领导“核心”,建设矛盾调处“阵地”,织密问题线索收集“网络”,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夯实社会和谐稳定根基,成效明显,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精兵强将”
百神庙镇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健全“镇党委-村(居)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在辖区19个村(居)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领头羊”作用。同时,该镇还创新机制、优化管理,持续选优配强社会工作者队伍,打造基层治理“精兵强将”。该镇摸排出一批具有较高威望的党员、退休村干、退役军人、乡贤人士等推选为人民调解员、网格小组长,组建群众矛盾调处工作室,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这些老党员、退休村干、乡贤人士群体在本村本组的“道德威望”和“人格魅力”,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开展群众日常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镇党委通过定期举办理论培训、组织交流学习、开展积分考核等方式不断提升人员技能,调动队伍工作积极性。
“我们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以各村党支部为农村基层治理‘支点’,建好建强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该镇党委书记曾胜勇介绍道。
“软硬”兼施,构建矛盾调处“阵地平台”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以下调解协议:机动车驾驶者除承担伤者医疗费用外,一次性向伤者支付陪护费、误工费等各类赔偿款人民币3200元,双方互不追究对方责任。”在百神庙镇“一站三中心”群众纠纷调解室内,在辖区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一起电瓶车交通碰撞事故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签署调解协议。“以往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起码僵持几个月才有可能达成和解意向,有的甚至到最后只能通过法院起诉审判解决。现在,镇上通过建设‘一站三中心’矛盾调处一站式服务平台,许多难题都能得到快速解决,效率非常高。”该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倪晓冬不禁感叹道!
倪主任口中的“一站三中心”就是该镇近年来先后累计投入近二十万元资金,对原综治中心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建章立制”,打造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服务和综治维稳于一体的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综治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前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现在,依托‘一站三中心’为民服务平台实现人员集中办公,矛盾联合调处,大大提高了化解效率和质量。”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新保介绍道。据了解,自该镇“一站三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已累计接待来访群众75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事项135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项目28个,现已成为该镇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主阵地”、优化基层治理的“大平台”。
网格管理,织密问题线索摸排“天罗地网”
村组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群众矛盾纠纷治理重在预防,关键是“防早化小”,核心是进行“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组网格员的“触角”作用,在“一线”及时发现隐患,在纠纷“成型”前有效化解矛盾。该镇立足镇域实际,科学规划网格布局,将辖区19个村(居)共计划分为254个单元网格,将各类资源、服务等要素下沉到网格一线,形成有序的网格化管理框架,实现网格管理全覆盖、无死角;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网格,积极推行“网格化 服务”模式,网格员们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和服务保障员,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心贴心收集社情民意,实打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镇通过网格化管理机制,共计摸排上报群众矛盾纠纷隐患事项183件,有效化解179件,群众满意率97.8%。
“我们构建了‘网格发现、网格上报、网格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快速响应机制。村组网格员作为辖区矛盾纠纷排查的第一责任人,及时发现并上报网格内的矛盾隐患,同时联合网格内其他力量,如志愿者、党员、乡贤人士等,运用协商调解、情感疏导等多种手段,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问题隐患不出网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该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刁少对镇域基层治理网格化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洪学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