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北大门——桐城市大关镇,是全国著名的“蛋鸭之乡”。这里形成了以加工为龙头、养殖为主体、产销供为一体的区域化综合体系。这里有禽蛋交易大市场、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蛋品加工企业遍布乡间,其中安徽诚友蛋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关镇,探索蛋鸭产业转型升级的“密码”。
蛋鸭上笼 鸭蛋下楼
蛋鸭离水登“陆”,住上了智能化“公寓”;一名管家日理万“鸭”,“一条龙”服务万羽蛋鸭;饲料全自动投喂,中央集蛋线替代传统的人工捡蛋……住“楼房”、吹空调,蛋鸭笼养项目带来了与传统家禽养殖不一样的“科技感”。
走进大关镇蛋鸭笼养基地,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鸭舍内,六列四层高的鸭笼排列整齐。住在“楼房”里的蛋鸭生活环境清洁舒适,产蛋率高,实现了集约节约用地,又能让水体无污染、粪污集中处理,破解了污染难题。大关镇蛋鸭产业向绿色化生产、智能化加工转型升级的澎湃脉动,在这里一览无余。
近年来,大关镇党委围绕“党建 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以安徽诚友蛋品公司为龙头的5家蛋鸭企业,组建镇级蛋鸭产业发展联盟,形成1个镇党委领导、1个产业联盟主抓、5个支链龙头企业参与、n家上下游关联单位的“1+1+5+n”工作体系,建立“定期检查、问题交办、季度例会、专题研讨、议事决策”五大工作制度,镇党委牵头每季度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关联企业集中会商解决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等重要事项,推进笼养蛋鸭示范区基地建成投产。
初代顶流 “畜”势腾飞
上世纪末,借着改革东风,大关镇凭借家家有鸭棚、户户产鸭蛋的全域化养殖体系的建立,一跃成为当时蛋鸭养殖业的“顶流”,是全国著名的“蛋鸭之乡”。今年,随着桐城市首座畜禽羽绒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在大关镇落地,该镇将实现肉类产品从屠宰场所到流通领域无缝对接,畜禽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
产业园的“畜”势腾飞依托于大关镇“专班化”推进和“送上门”服务。在畜禽羽绒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建设过程中,该镇建立党员攻坚工作专班,利用群众空闲时间,上门讲政策、听诉求、送服务,为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任务有序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同时,通过加强与企业沟通,协助完成政策兑现、项目审批、流程初审等多项事宜,变企业多方“跑腿”为政府主动“上门”。实现蛋品加工、羽绒加工、冷链服务、交易市场等多方面需求及时响应、资源共享。
占地6.45公顷的畜禽羽绒现代农业产业园,蛋品加工基地、畜禽屠宰基地、冷链物流仓储基地、配套服务区已有规模,将进一步提升桐城畜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动力。提升桐城“蛋品加工、肉鸭食品以及羽绒制品”的发展水平,巩固桐城蛋鸭“产业头部优势”地位,使“蛋鸭绿色养殖、禽蛋绿色加工、禽肉精深加工、羽绒制品开发”形成价值链融合,驱动长三角区域畜禽产业集群化发展。
“链”上发力 “食”力出圈
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串起的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坐落在大关镇的桐国味道预制菜生产基地,1.6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配套3条水碗预制菜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达1.3亿元。企业的入驻给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百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达到了“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产业正处在发展的风口。大关镇党委书记杨正友介绍道:“我们紧盯风口,立足双招双引‘五个一’工作机制,招引乡贤人才成立安徽桐国味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为其送政策、找场地。”党建为“链”,串起预制菜产业发展“最大同心圆”。大关镇党委书记杨正友表示,将进一步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围绕市场开拓、品牌宣传、主体培植等方面,以党建引领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大关镇聚力为预制菜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保障,促成多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合力炒好“一盘菜”,让水碗预制菜产业“食”力出圈 。(曹丹丹 董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