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重要传统习俗中,包饺子总是占据一席之地。饺子不仅是国人喜爱的美食,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深厚的寓意。近日,合肥市习友路小学2022级启航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包饺子实践劳动。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传说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名医张仲景眼见灾民们饥寒交迫的惨状,便将羊肉和祛寒药材一起熬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分给穷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很多人耳朵的冻伤得到治愈。人们感怀张仲景的恩德,从此便模仿着做“娇耳”。据文献记载,饺子风靡于唐宋,在明朝成为约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古代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角儿、水点心、扁食等。而“饺”则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于宋朝。如今,饺子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多寓意。比如,“更岁交子”中,“交”与“饺”谐音,以此代表团圆如意。种种妙趣横生的寓意,使饺子成为了寄托美好心愿,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明信片。
小小的饺子要经过和面、擀皮、调馅、捏紧多个步骤才能制作完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饺子的制作,现场准备了饺馅和饺子皮,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只见同学们紧紧地围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彼此的包法,拿饺皮、放馅子、对折、捏紧,一双双小手努力地尝试着,手巧的同学还尝试包花式饺子,孩子们创意与技艺齐飞,有的像小笼包,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元宝,也有把饺子馅挤漏,忙着打补丁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一盆盆馅料和一片片欢声笑语一起被包进了饱满的面皮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饺子。
饺子下锅啦,一个个饺子在沸水中翻滚着,不一会便香气四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端起煮熟的饺子,闻着香气,吹走热气,送入口中。一锅锅饺子瞬间被消灭掉,同学们仍旧是吃得意犹未尽。(苏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