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靓”起来 村民“富”起来 老街“活”起来 美丽东流宜居宜业又宜游 —— 安徽党媒云| 社区融-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村容“靓”起来 村民“富”起来 老街“活”起来 美丽东流宜居宜业又宜游
来源: 2024-10-25 16:18:11 责编: 何兰

“老街古巷景致美,历史悠久美名留,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近日,歌曲《家住古东流》在东至县东流镇村民的朋友圈中热度爆棚。暮秋时节,踏入这首歌曲所传唱的东流镇,只见农家屋舍整洁如新,乡村道路车来车往,田埂之上一片热火朝天。青山绿水间,一幅绚丽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img1

131户村民住上小洋房

乡村道路平坦宽阔,灰瓦白墙相映成趣,新居院落整齐排列,房前屋后花草树木生机勃勃。村文化广场、医务室、超市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秋日暖阳下,一位大爷哼着小曲采摘自家屋前的红辣椒,几位大妈坐在村口愉快地拉着家常……如今东流镇城东村的崭新模样,让村里人倍感“陌生”。

“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堆、污水满街流,如今这村容村貌实在是好,看着就让人舒心。”站在自家小花坛旁,村民张华锋对如今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在67岁的梁雪飞家中,镇里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宛如花园洋房,面积200多平方米,客厅宽敞明亮,家具家电全新。“原来的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在搬了新家,只花了6万多元装修,卧室有4间。”梁雪飞满脸喜悦地说。

城东村党总支书记胡俊传介绍,2003年,施湖组、李高组村民为配合东流工业集中区建设,实施迁村腾地,131户村民以较低成本住上了新居。“我们中心村自建成以来,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131户,增加了500多人。”胡俊传说。

村委会还借鉴城里的物业管理经验,牵头成立了新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村民每户每年出资180元,每3户设立1个垃圾桶,雇佣1名村民负责垃圾清理。村民缴费积极性很高,相信通过长效机制,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胡俊传信心满满地说。

梁雪飞的儿子梁毅在广东打工,他表示:“国庆假期回来,发现家乡变化很大,现在镇上也有很多企业,我打算明年就在家门口上班!”

近年来,东流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和美乡村建设为依托,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红叶村、金山村成功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长安中心村、城东金家中心村、稠林义城中心村、龙王湖欧窑中心村、狭阳中心村、金山姚咀中心村入选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

img2

6000亩土地流金淌银

和美乡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红叶村的做法是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提供造血功能。走进红叶村的稻虾养殖基地,金灿灿的晚稻长势喜人,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金黄的稻谷在机械的传输下源源不断地流入车内……

“这150多亩稻田大概能收20多万斤稻子,能卖将近30万元。等稻子收割完,就准备上水育虾苗,预计能产45000多斤龙虾,大概有30多万元的收入。”依靠稻虾混养模式,2020年,白手起家的徐鸿明来到红叶村承包土地,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稻虾养殖能手。

“虾稻米香软糯滑、油润甘甜、营养丰富,今天直播间的价格每斤12.8元……”在位于红叶村的东流镇乡村振兴创业园里,“90后”返乡创业者孟莉正在直播间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虾稻米。

img3

目前,东流镇乡村振兴创业园已成功入驻企业6家,已达成入驻意愿的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35家,带动了200余村民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

在红叶村沐阳家庭农场的菌瓜轮作种植基地内,只见280个大棚如一根根“银条”有序铺开。大棚内,旋耕机、开沟机的作业声不绝于耳,村民正忙着整地、覆膜、种菌苗。

“上一轮种的是哈密瓜,现在整出来种羊肚菌,轮作两茬后再种西瓜。一田三轮作,年亩均产值可达3万元。”沐阳家庭农场负责人程结银喜滋滋地说。除了菌瓜轮作,他还积极探索黄豆、豆角等蔬菜与西瓜套种模式,努力实行土地价值最大化。

img4

“过去这里都是‘巴掌田’‘皮带田’,面积小且不规则,种植水稻收益低。改造后小田并大田,承包给种植大户,带动老百姓预计每亩增收450元。”红叶村党总支书记王正华介绍道,目前红叶村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6000余亩,优质稻720万余斤,小龙虾年产量达150万斤,总产值近1800万元。其中“菊江牌”虾稻米获国家级、省级金奖,稻虾种养基地被授予“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完善“公司 农户 基地”产业链条,形成稻渔综合种养、大棚麒麟西瓜、羊肚菌、大棚蔬菜、瓜蒌等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红叶村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在红叶村的示范引领下,长安村的烟稻轮作基地、龙王湖村的辣椒基地、狭阳村的油茶和特色菊花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流镇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img5

50余栋明清老宅焕发生机

“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一笔一划中,老街古宅跃然纸上。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40余名师生,正在东流老街开展为期10天的写生活动。“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是我们固定的写生点,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带队老师郑伟说。

“前几年比较破旧,这次来看到了历史文化展示馆、书画院、戏迷俱乐部等,变化太大了。”第十五届皖江八市群艺(民歌)大赛采风团成员刘超一边参观、一边称赞。

10月的阳光温和不灼,洒在刚刚试营业的菊邑源舍民宿门楣上,为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增添了几分新生的活力。

“去年6月份我们对这处老宅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整个建筑面积760平方米,有5间客房,7个餐饮包间,节假日和周末基本爆满。”民宿负责人马光飞笑呵呵地说。

“我在这里住半个月了,在这条充满历史沉淀的老街漫步,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东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来自成都的游客郑克勇来说,这里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东流老街历经1500多年岁月沉淀,历史底蕴深厚。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近年来,东流镇加大对老街古建筑保护力度,计划修缮破旧民居50余栋,已经完成25处房屋立面改造,修缮复建房屋7栋,恢复4700平方米青石板路面。围绕老街明清古民居,加强与县乡村振兴集团协作,积极引入民宿、特色餐饮、手工坊等旅游业态,积极打造集康养、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

img6

经过整修复建,许多曾经摇摇欲坠的老宅得以保存,有的一直居住着人家,有的继续经营店铺,有的入驻了知名现代艺术家,有的变成了美术馆、油画馆、雕塑馆、戏迷俱乐部……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使老街焕发新的生机。

“变化真是太大了!”76岁的邹小信自小生活在老街附近,东流近年的变化让他惊叹。

蜿蜒的柏油路直通他家门口,门外是连绵不绝的稻海;走几步,百亩蔬菜示范基地正迎来收获季节;转个弯,江堤大坝上绿柳成行;不远处,“网红沙滩”——茅屋街码头上,一轮红日照亮了整个江面,不少游客在江边踏浪、沙滩玩耍;再往前,东至县一号工程——矿廊园港一体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东流宜居宜业又宜游!(王晶晶)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